寒冬的書和電影
時間依然是農曆的臘月,對於我來說,2022年還沒有真的過去,可從容記錄一些,2022年冬天讀到的書,看過的電影。
最近半年,讀了好幾本德國歷史的書,一向只是概念的納粹,第三帝國,等等,在閱讀中,我對此有了一些初步了解。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源國,德國的確是一段引人入勝的閱讀之旅,過程之中,也免不得長吁短嘆。近日聽一位同門分享他的讀書體會:讀朝代歷史時,時常拍案,時常長歎息,故而懂得古人說的“把欄杆拍遍,無人會”的那一種心情——吾深以為然!在讀這段近當代德國歷史裡,我看到了一次世界大戰前後,帝國和王室的分崩離析,包括中國的皇帝退位,馬克思主義的幽靈,從歐洲到北美,到亞洲的蔓延與紮根的百年大計…… 作為現代人,我們的生活,都是前人選擇的結果。
作者是一位嫁給了德國男子的英國女子,筆觸精緻,充滿了出身階層帶來的教養和節制。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,也不去judge,因此,筆下的世界反爾格外地真切。作者的丈夫是一個法學生,然而,在二戰前的德國,醫生律師這樣的職業,幾乎被猶太人所壟斷。這也是戰爭爆發時,普通德國人的心態吧。
在圖書館陸陸續續讀的一本書。因為每次都要掐著點離開去趕火車,所以,讀得格外入心。
在這本書裡,作者將德國人的國家主義,歸根於拿破崙一世在歐洲攪動風雲,帶給德國人的不安和驚恐,使得這個族群非常強調德國特色的愛國和文化。
這本書的作者在二戰時期離開德國,旅居他國一生,過世後才出版的一本書。是作者的兒子為亡父料理身後事時,發現了這部書稿。一個敏感細膩的青年的心思,在今天讀來毫無隔閡,全是理解。因為,人性是相通的。他對國家主義,集體主義的質疑,對集體,軍營和戰爭的厭惡,今天讀來,依然字字都是懂得。他寫這本書,只是為了抒懷,寫完之後,他自己都忘了。
《四根羽毛》。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,人物,故事氛圍,命運的百感交集,榮耀,brotherhood,就特別到位。根據小說拍的電影,故事講得總是格外扎實,人物飽滿,故事充滿餘韻。另一部電影《命運規劃局》,也是如此.半世紀前一位美國作家,關於人類命運背後翻雲覆雨手的思考,這樣的作品今天重拍電影,依然令觀眾驚艷,感覺新穎——-因為作品的立意比普通編劇思考得更深邃,更縝密。